(2023年1月7日扬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)
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范天恩
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大会提出的《关于扬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》及扬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,各代表团进行了认真审查。市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初审的基础上,根据代表们的意见作了进一步审查。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:
(一)
过去的一年,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超出预期的困难挑战,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、市委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统筹发展和安全,全面打响“九大攻坚战”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,产业集群不断壮大。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,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。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,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”三重压力仍将持续,对投资、消费和外贸带来较大挑战;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固,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还需加力;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,稳就业的压力增大;政府性债务、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,生态环境及民生保障还有不少薄弱环节。对此,必须高度重视,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。
(二)
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,市政府提出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贯彻了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了党中央要求和省委、市委决策部署,符合“十四五”规划要求及我市发展实际,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总体可行,建议本次大会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《关于扬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》,批准扬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。
(三)
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之年。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按照市委“发力奋进年”决策部署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向好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实践取得良好开局。为此,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:
一、坚持稳中求进,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。加强经济运行调度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落实新阶段防控举措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提振发展信心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,提升消费能力,改善消费条件,创新消费场景,促进消费加快回暖。加大财政金融政策争取力度,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,更大力度激发社会投资活力,优化投资结构,提高投资对经济支撑作用。积极培育外贸主体,加强外贸平台建设,优化外资结构,稳定利用外资总量。坚持需求导向,优化惠企政策供给,着力增强政策时效性和精准性。加大对企业债务、房地产、金融和政府性债务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,坚决守牢发展底线。坚持问题导向,全面做好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期评估,推动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实施。
二、突出创新驱动,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聚焦产业集群发展,推动高端装备、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补链强链,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“链主企业”和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。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。聚焦创新驱动发展,建强创新载体,完善创新生态,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。聚焦重大项目建设,持续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引,丰富项目储备,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,提高项目转化率和贡献度。聚焦开发园区发展,深化园区“二次创业”,推进园区进一步向产业聚焦,不断提高发展能级和贡献。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,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。
三、全面深化改革,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协同推进政策、市场、政务、法制、人文“五个环境”建设,着力推出一批具有扬州特色、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,政商携手打造更优发展生态。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加快推进“一窗通办”“一网通办”,扩大“一件事”覆盖范围。加强帮代办服务体系建设,纵深推进区域评估,常态化推行“拿地即开工”。稳步推进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工作,加快推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,规范推进包容审慎监管。推动各项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,畅通政企沟通协商平台和渠道,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,完善政策直达快享机制,切实推动企业降本减负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四、聚焦民生福祉,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。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,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,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。着力推进健康扬州建设,健全公共卫生体系,提升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。着力破解“一老一幼”难题,加快建设幸福颐养之城和儿童友好城市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,促进教育均衡发展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加快城乡融合发展。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扎实推进“蔚蓝扬州”“水美扬州”“净土扬州”建设。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各项民生实事项目,推动民生投入持续加大、民生保障不断增强。